刚果(金)埃博拉疫情已致31人死亡

  刚果(金)埃博拉疫情已致31人死亡。

  刚果(金)埃博拉疫情已致31人死亡。

  据新华社消息:

  世界卫生组织非洲区域办事处官员18日说,在刚果(金)发生的新一轮埃博拉疫情已确诊病例38例,死亡病例31例。

  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是刚果(金)(旧称扎伊尔)北部的一条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种不知名的病毒光顾这里,疯狂地虐杀“埃博拉”河沿岸55个村庄的百姓,致使数百生灵涂炭,有的家庭甚至无一幸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时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苏丹,一时尸横遍野。经过两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随之神秘地销声匿迹15年,变得无影无踪。

  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是一种能引起人类和灵长类动物产生埃博拉出血热的烈性传染病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的埃博拉河地区被发现。它属于丝状病毒科,基因组为单负链RNA,病毒颗粒为多形性的细长丝状,有包膜,包膜上仅含一种糖蛋白。埃博拉病毒分为扎伊尔、苏丹、本迪布焦、科特迪瓦和莱斯顿五个亚型,可在多种培养细胞中生长,最常用的是Vero细胞、MA-104等细胞;其抵抗力不强,对紫外线、脂溶剂等敏感。

  埃博拉病毒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果蝠作为自然宿主将病毒传播给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人接触这些动物及其体液、排泄物等而受到感染,并成为传染源。病毒通过皮肤黏膜侵入宿主,主要在肝内增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从而引起组织细胞溶解、器官坏死等。单核-巨噬细胞释放IFN-γ等炎症介质是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皮疹等的主要原因。

  埃博拉病毒潜伏期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现高热、头痛,继而出现呕吐、腹泻等。发病后的2周内,患者内外出血、血液凝固,坏死的血液很快传播至全身各个器官,最终出现口腔、鼻腔出血等症状,可在24小时内死亡。但不同毒株差异巨大(25%-90%),其中扎伊尔型的病死率通常最高,在缺乏有效治疗的条件下高达90%。

  发现可疑患者应立即隔离,严格消毒患者,监视密切接触者,出现发热时立即入院隔离。埃博拉出血热的治疗很困难,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治疗以支持性疗法为主。唯一对抗方法是注射NPC1阻碍剂,无其他有效的治疗方法。

  (综合自百度百科)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

您必须登录才能参与评论!
立即登录
none
暂无评论...